第二港湾, 华人休闲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38|回复: 1

  “老百姓”变“老不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5 04: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我不能自主或独立地做决定时,我会感到沮丧;当我的自由选择权受到限制时,我会恼怒;把某人作为榜样要我学习时,我会很反感;当听到政府官员或权威人物告诫人们要如何做时,会让我很厌烦;规则会引发我的抗拒感。这些都是心理学家测度逆反心理的量表中设置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反映负面情绪的词汇:反感、沮丧、厌烦、恼怒。这正是人在个人意志被剥夺和限制状况下的感受,同时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有人观察到,现在“老百姓”都变成了“老不信”;很多自嘲为“屌丝”的人,特别对政府政策、对官员的习惯性质疑,嘲弄专家为“砖家”等。原本仅仅出现在幼儿和青少年期的逆反心理似乎渐渐进入了一种弥散期,成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征。为什么会出现“逆”和“反”的情绪及行为呢?在不赞成的态度下,选择极端反向的情绪表达和行为背后,所“逆”的是什么?“反”的又是什么?换言之,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上逆反心态会变得常见呢?
  逆反心理在学术研究中又称为“心理逆反”(psychological reactance),被定义为“因妨碍具体行为自由的规章制度或要求而产生的厌恶情绪反应”。当命令式的、绝对性的要求出现,并且限制了人们的选择时,就有可能出现逆反。网络上流行的“被XX”句式,例如“被开会”、“被幸福”、“被同意”、“被选举”、“被参与”、“被平均”等,就是个体感觉自己的自由受到了某种威胁,从而很有可能作出违反规则的对抗行为和被禁止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反未尝不能说是一种选择,但是一种缺乏选择空间的选择。并且,是伴随着强烈负面情绪的选择。
  逆反一般是在一种上下、主从、尊卑、强弱关系中发生的,如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领导与员工等。意识到这类关系的对立,并且从情绪上表达这种对立,就可能形成逆反心理。这里就表现出逆反心理的另一个成分:不服从。在现实生活中,当社会需要传递社会规范,要求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学习、遵守这些规范,并且由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领导对员工、媒体对大众提出要求和训导,尽管这并不成为逆反心理的必然来源,但问题可能出在这种关系的固化和要求的不合理中。当社会结构固化、阶层之间无法流动时,在下层中就会形成一部分人永远处在优势、主动和控制地位的感觉,下层成员自身无力反抗,只能在某些事情上通过不理睬、不接受、不信任等不合作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怎样消解逆反心理的形成机制呢?对于成人社会中出现的逆反心态,可以先从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做起。官与民、富与贫、上与下、老与幼等,都可以从尊重对方开始,调整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对立关系。其次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学习沟通和协商。沟通不仅包括表达,也包括倾听。在这里,表达是立足于协商的表达,而不是下命令和训斥;倾听是立足于协商的倾听,不给对方“戴帽子”、“打棍子”和“穿小鞋”。与此同时,社会结构的扁平化,减少上下位置感,也是消解逆反心理的途径之一。中国文化注重上下结构,在上位的人对在下位的人拥有指挥、控制、要求的权力,而在下位的人只能无条件服从。当人们长期和全方位地处在被他人和权威掌控的生活中,可能形成逆来顺受的奴隶心态或者渴望赏赐的奴才心态。而当人们出现被尊重的渴望、出现平等协商要求而不得时,逆反心理的表达就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反抗。从这一点来看,建设一个“好的社会”是减少逆反心态的制度条件,一旦我们的社会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逆反心态自然就会消解。
发表于 2013-7-5 09: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老百姓长大的必经之路。老百姓已经不是3-4岁的baby了,已经是teenage了,以后就开始为统治者掘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二港湾

GMT-5, 2024-11-23 19:34 , Processed in 0.0146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