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rchers 于 2015-7-29 09:07 编辑
唐雎不辱使命乎?
唐雎出使的故事出自《战国策》,被后人加上了个题目叫《唐雎不辱使命》,还被选入《古文观止》里去。似乎可以看出,这段故事不光文辞优美,而且唐雎本人的“英勇事迹”也是被历代称颂的,所以才加了“不辱使命”这几个字。
我老从教科书上学习这一篇的时候,也深为唐雎的机智和大无畏精神所折服,赞叹不已。但长期填鸭式的教育早已使我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从未想到秦王服软以后的事情会发展。既然节选已经结束,那我的目光所触及也就到此为止了。及至后来,读《史记》时惊奇地发现,秦王后来派人围住唐雎的下榻馆舍,捉而杀之,然后派兵直接灭了安陵国。我老才开始对唐雎的行为打了问号,是不是太莽撞了些?
如今偶然想起这一篇,重新审视唐雎的行为,又觉得唐雎作为外交使臣,不只是没有完成使命,而且因逞口舌之快,不仅害了自身性命,更是害了安陵国君。唐雎此行,乃是不折不扣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后人却称他不辱使命而千古传诵,这观念居然延续到今天,我老实在是几乎要无言以对了。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实为“消气”之旅。
天下的形势,秦已灭韩魏二国,尽灭诸侯也就是旦夕之间的事了。对于安陵这个人畜无害的五十里小国,秦国派兵吞并似乎不值当的,仨瓜俩枣收益有限,还要程度道义上的小小舆论压力,师出无名。所以秦王想出个置换的主意,假装要用五百里地置换安陵的五十里,其实是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安陵。安陵君也不傻,就托辞受地于先王,不敢不守。于是秦王就理所当然地“不悦”了。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安陵君为了安抚秦王,就派唐雎出使,那意思就是,去了好话说尽,好歹说动秦王绕了我们这一遭。
唐雎倒好,上来就和秦王卯上了,言语上不肯吃半点亏,说什么五百里地算个屁,一千里也不换。秦王怒了,威胁要加兵。唐雎仗剑而起,指着秦王说,你不就是有几个兵么,牛逼啥也,方圆数尺之内就咱俩,你有兵顶个鸟用!有种你站起来,咱俩比划比划,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秦王以万乘之尊,当然不会和唐雎逞匹夫之勇,就服了个软,拍了唐雎几句马屁,就把他哄走了。然后唐雎就领教了,还是有兵的牛逼。
评论一个外交家,要看他是不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言语上占了多大的便宜。如李中堂的“以夷制夷”外交,利用列强的矛盾,最大化大清这个弱国的利益,三国干涉环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唐雎出使完全是个失败的案例,他不明白一个外交官的使命,国家被他一把断送了。比李中堂差了不知道有远。后人反骂李鸿章而扬唐雎,真令人哭笑不得。
细想起来,我党宣传的新中国外交官的所谓机智,有多少是唐雎式的呢
最后说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战国时期的记载,经过焚书和战争的破坏,保存下来的只有后来刘向整理出来的《战国策》这个孤本,真假都得听它的,司马迁只是照抄一遍。而这个故事本身的疑点还是很大的,比如近距离威胁秦王的桥段,蔺相如在渑池已经演过一次了,秦王(虽然上次是他爷爷)就这么不长记性,再给唐雎威胁一次?
再者说了,唐雎都要拔剑了,还有没有心情像唐僧一般,念出一长串的排比句,怀念故人刺王杀驾的一系列英雄事迹?还有了,秦王一听话里有话,一准会有所警醒而早作准备,叫上来卫士,唐雎还能威胁谁去?反正这故事听着实在有点邪乎,我老是不大敢相信的。故人史学家和文学家不分,写史经常写成文学创作,我老不得不防啊,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