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港湾, 华人休闲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97|回复: 4

苏联的改革与失败(编辑整理沈志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3 2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

        非常感谢有这么个机会跟大家一块交流。我对苏联解体当时只是非常震惊,17年前的时候,我决定不再做生意,回归学术界,就是想研究这个问题,之所以去买俄国档案,就觉得这么一个大国突然就没了,事先一点痕迹都没有,连美国中央情报局那帮能人也没有任何感觉。到底是因为什么?我感到非常困惑。其实当时我回北京以后,就觉得学术界和政治界都有很多争论,可是我觉得那时候说有点太早了,因为根本就不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经过这么多年看档案、看书,我慢慢有了一些体会,就我个人的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当年跟江@泽@min主席谈的时候,他就提出了苏联为什么解体?学者怎么看的?我问:您怎么看的?他说:政治局原来一致认为就是戈尔巴乔夫叛变,你们怎么看?我说:这个结论非常简单,太情绪化,而且太政治化,我个人是不同意这个看法。

        本来我觉得这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它不符合逻辑。且不说戈尔巴乔夫有没有叛变,哪能一个人叛变就导致整个党瓦解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某个公民的忠诚上,那么这个党就太可怜了。

        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其实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解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民族的、宗教的、外交的、文化等各个方面,肯定这个国家出了问题才在一夜之间就崩溃了。但是,我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为什么出这些问题?第二、这个体制有问题,原来大家知道不知道,74年过来,还不知道这个体制有问题吗?不想治病吗?不想改改吗?所以,我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想寻找苏联发展道路究竟是怎么选择的,怎么就选择了斯大林模式。而斯大林模式在70多年的变化、发展过程当中,有没有机遇去改变——或者用现在的话叫转轨、改制、改革,有没有这个机会?如果有,为什么没有抓住?就好像一个人到74岁了,一身重病,一上手术台,完蛋了。戈尔巴乔夫充其量就是最后做手术的那个人,没做好,结果这人上了手术台就没下来,但这病并不是他给的。

        我是想从苏联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斯大林模式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人们发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却没有能力,没有机会来改变它。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无疑反映了一个现象和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现在不承认这个是不现实的,冷战就是两大阵营的对立,苏联解体,东欧也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社会主义阵营,所以,社会主义失败是大家都不可否认的结论。

        但是,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失败,实际上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如果这样子来理解的话,我们就应该从头把历史的线索倒一遍,就是这个制度是怎么产生的?它是怎么保留?怎么发展下来的?

社会主义的诞生有其历史合理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和社会主义现实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合理性直到战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时候,还在呈现出来,就是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什么战后这么多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它是有道理的。这个跟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列宁实践这个社会主义是一个道理,就是大家都在选择道路,都在选择一条落后民族和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道路已经走不通了。资本主义道路确实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也有不可解决的矛盾,而马克思认为到19世纪末的时候,它已经进入了晚年,所以再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就不能再走资本主义原来的道路。而且原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所有条件,到20世纪初,对其他后进国家都不存在了,比如奴隶贸易,黄金等等,所以,出现了这么一个新的思想,出现了这么一个新的事件。

        但问题出在哪儿?我觉得主要有两个:第一、马克思当时的判断有误,他没有可能设想到后来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变化和溶解它内在的矛盾,为什么呢?当时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这个矛盾是不可能解决的。但实际上,后来从罗斯福新政,到凯恩斯主义,到战后,逐步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提出的这个结论就有问题了,只有打碎私有制才能解决这个矛盾,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二、他设想的进入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当中的社会是在欧洲,而且是在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个机会没有留给欧洲,而是让列宁给抢到了,是在俄国实现的,现在问题就引到了俄国。

偶然性因素促成社会主义在俄国确立

        在俄国,至少在1917年4月之前,列宁还不是这样看问题的,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还是认为俄国应该按照马克思设想的先发展资本主义。

        但是,俄国的革命发生的非常突然,非常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紧接着革命,布尔斯维克迅速取得了政权。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掌权,也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不是按照人们的预想去策划的。

        列宁拿到政权以后苏联才开始琢磨,俄国将来的发展道路是什么样的,布尔什维克既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自然按这套方式来构建自己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18年,本来列宁也没想解散立宪会议,是因为大家都不投布尔什维克的票,好不容易我把政权拿到,一开议会,大家都不投票,不投票,我把你们都免了不就完了,所以解散了立宪会议,就剩下布尔什维克,这就是布尔什维克迫于这种形势,只有我自己掌权,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所以,列宁在1918年到1921年实行的是一套军事共产主义的政策,就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商品,消灭私有制的理念,跟当时俄国的实际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了,它又是处于战时,14个国家外国武装干涉,当然这个跟布尔什维克自己的理念有关系,因为列宁想,原来马克思设想的是世界革命,就是在欧洲几个国家同时爆发革命,但是没爆发呀,就我们布尔什维克胜利了,怎么办呢?他就去煽动革命,所以德国水兵起义,匈牙利暴动和进攻波兰,都是在这么一种理念的推动下,他想靠自己主观的力量去制造一个世界革命的环境,这样来符合马克思主义那套理论,结果都失败了,不但失败了,反而招引了14国武装干涉。在这么一种环境下,这么一个条件下,这么一种理念的指导下,他们实行了三年的军事共产主义,国有化,取消私有制,农村的搞十月革命,贫农委员会,消灭货币等等一系列措施。

        军事共产主义在战时环境下还是有效果的,没粮食吃,拿着机关枪开着车去抢,抢过来就有粮食吃了,军队就有的供应了。但是,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内战是胜利了,把白匪也打跑了,14国也都退了,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俄国内部。一个是13个省的农民造反,当时俄国农民是能接受布尔什维克的,为什么呢?你不过就是抢粮食而已,那白匪回来连我的地都抢走了,比起来还是你好一点,支持你,但是白匪给打跑了,你还天天抢粮食,人家就不干了,所以13个省的农民要起义。跟着就是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喀琅施塔得的水兵都是什么人呀?就是农民,工人,而且他们都是十月革命的中坚力量,连这些人都造布尔什维克的反,当时喀琅施塔得的口号是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苏维埃我可以保留,但是布尔什维克要滚蛋。这使列宁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布尔什维克执政的合法性出了问题,连最基本的支持你的力量都开始反对你了,谁呀?就是工人、农民,如果工人、农民都反对布尔什维克,你还有什么执政的合法性,所以必须得改,必须得变,必须得想另外一种方式来组织社会生活,组织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新经济政策。

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第一次尝试改革

        1921年开始,苏联开始搞了新经济政策,就是从农业开始,粮食税,原来是粮食征集,现在不征集了,纳税,跟着这种改革不断向工业、商业,其他领域推,允许私人贸易进行币制改革,那就是允许货币存在,对外搞租让制,农村搞合作制,这一系列的做法。

        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现在应该是比较深入了,俄国出的新经济政策的档案六卷,非常细,特别值得继续研究。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遇到的问题和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遇到的问题差不多,什么双轨制的问题,价格差的问题,贫富差别等等,当时这些问题都出来了,问题是怎么解决?

        列宁的想法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1921年的时候,他提出新经济政策,讲的是暂时的退却,就是我们原来搞那套不行,现在必须退。但是到了1923年,他的想法变了,他说可能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样子的,就是应该按照合作制的方法去做,他没有更多的论述,只留下那么一篇文章《论合作制》,你仔细想想,再结合当时苏联的历史来看,我想列宁可能背后想了很多东西,而且我觉得列宁提出这个合作制,跟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化解的思考很有异曲同工之处。恩格斯提出了一个股份制,也许股份制能够解决私有制的问题,那就不需要非消灭私有制了。就是他们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两个不同的体制内,考虑的是差不多相同的问题。我觉得列宁当时的想法,已经不简单的是一种政策性的让步,退让,而是在考虑另外一条发展道路的问题,另外一种经济体制的问题。但可惜列宁死的比较早,1923年就已经不行了,到1924年初就去世了。

斯大林上台,苏联重回军事共产主义体制

        苏联人开始选择下一步到底怎么办,从1925年开始出现问题,剪刀差的问题,商品荒的问题,谷物危机的问题,贫富差别的问题,一个跟着一个出现。就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时候就出现了两条思路:一个思路是布哈林,他比较能够理解列宁晚年的一些想法,他很想继续沿着新经济的道路去发展,比如“发财吧”,这个口号就是布哈林提出来的,跟我们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模一样。另外一部分人,主要是以斯大林为首,他认为要用阶级的观念来处理这个问题,认为都是阶级斗争的后果。为什么出现谷物收购危机?就是粮食收不上来,为什么粮食收不上来?就是富农不卖粮食,怎么办?抢吧,他整个思路又回到军事共产主义了。1927年的时候,他就提出了集体化。

        1929年随着布哈林在政治上的失势,斯大林就喊出了一个口号“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这时候彻底推翻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因为那会儿已经没有人再跟他较劲了。。从1929年开始斯大林一意孤行,开始搞全盘集体化。

        1934年斯大林宣布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也是很快,1936年《斯大林宪法》就出来了,就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把苏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定型了,所以以斯大林宪法体现的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因为1936年宪法就叫《斯大林宪法》,这个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到了1937年、1938年以后,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特别是党内的矛盾,斯大林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大清洗,政治上不能说三道四,只能一个声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很快出现了很多问题,经济结构失衡,军工发展很快,人们生活水平却很差。但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挽救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为什么?因为战争,斯大林的模式本质上讲就是个军事共产主义,所以他在战时是很有效的,他的动员能力,资源配置等等,都在国家手里掌握着,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我能干成。如果不是战争,他这个矛盾就会继续深化,继续扩大,为什么?因为你是个战时体制,你怎么可能在长时期和平环境下靠这种体制运行呢,也就10年的工夫,顶多是12年,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问题暴露的就更多,但是战争一来,他倒省事了,别的国家得从和平体制转向战时体制,苏联不用转,他本来就是战时体制,斯大林模式适应了战争的需要,使他得以生存。再一个就是集权控制,在战时也是需要的,所以我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斯大林模式。这样子,在整个30年代,是斯大林模式成熟、巩固、定型的一个时期,但是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只不过是因为战争挽救了他。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起了一个重大的作用,就是它改变了整个国际关系的结构,原来十月革命出现了以后,社会主义这么一个现象的出现,确实在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恐慌,你的口号也让人难以接受,你要搞世界革命,你要把资本主义统统消灭,人家不害怕吗,所以引起这个疑虑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乱了这种分层结构,本来德国是社会主义,苏联是社会主义,他们俩应该是一伙儿的,德国叫国家社会主义而已,但是内核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希特勒这个人脑子发昏,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打苏联,结果他打了苏联,打了苏联这个结果就变了,苏联倒是跟英美联合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斯大林就比较成熟了,他进入国际事务主要是在战前谈判和战争期间建立联合阵线,跟西方建立这种合作关系当中,开始介入国际事务,然后慢慢成熟起来。

战后斯大林本人也一度想改革体制

        这时候苏联出现了一个机会,到了1943年,大的局势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了,因为1943年是斯大林格勒会战,苏联胜利了。这样欧洲的战局就开始扭转了,这时候斯大林开始考虑问题了,战后怎么办?战后是不是还要搞这种体制?当然他没讲,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材料说他将来搞什么,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很说明问题的,就是1943年5月,斯大林突然下命令解散共产国际。现在学术界对这个事意义估计不足,因为大部分人都看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斯大林把共产国际解散了以后,他把共产国际的资源都转移到苏共中央国际部去了,很多学者说这是换汤不换药,我认为不是,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为什么?单纯从共产国际解散来讲,他是放弃了世界革命的理念,共产国际就是世界革命的大本营,就是指挥部,从1919年列宁建立共产国际开始,他的目标就是利用世界各国共X产X党的力量,联合起来发动世界革命,实现世界革命。到了什么时候开始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化呢?是到了斯大林掌权的时候,斯大林掌权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一国社会主义”,一国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因为马克思从来没讲过一国能搞社会主义,要搞社会主义必须是世界性的,跟他的整个理念,没有货币,没有私有制,没有国家,是连在一起的,你怎么能单纯在一个国家搞,一个国家搞社会主义就出现了很多可能性的发展。一个国家搞社会主义,为了你的生存,就可以跟西方建立联盟,总不能说你一个国家对付全世界,所以他逻辑的伸展就为后来他取消世界革命的口号留下了一个空间。

        战争前后各国共X产X党视苏联马首是瞻,本来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大本营,这时实质上已经变成了苏联外交的工具,而且在各国共X产X党当中失去了威信。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共X产X党的国际组织,在西方各个国家当中,还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组织。所以,斯大林下决心解散共产国际,实际上是要改弦更张了,就是战后他不会再搞世界革命,而是要跟西方合作。

        在斯大林主导下,战后欧亚各国共X产X党施行联合政府策略,就是斯大林与西方合作来保障苏联安全和发展经济的一个体现。包括中国在内,毛 泽 东被斯大林指示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组建联合政府。

        改弦易张,发展经济也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意见,这在当时的苏联党内是有一定程度共识的。二战后期,苏联大反攻,几百万军队进入欧洲,见识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些军人复员回国后,把这人反差也带回了国内。

        从苏联的新闻监察系统档案也能看出来,老百姓都觉得社会主义不能这么搞。从党内看,党内也确实有一批新的官员出来,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列宁格勒派,像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等。我在俄国档案里发现了一个材料,就是1947年2月份苏共中央起草了一个文件,十九大党纲,很多方面特别像苏共二十大的报告,比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轻工业,什么军转民等,当然最后没有实现,因为后来发生了事情。说明那会儿,的确在苏联党内也确实有一种力量是希望改弦更张的,是希望苏联能够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当时还存在一些客观的条件,比如集体农庄的瓦解,集体农庄是在战时,基本上德国人打过的地方全都解散了,人家本来就受够了苦了,所以很多人为什么欢迎德国人,给德国人带路,就是人家受够你这罪了,集体农庄的瓦解或者改制是有条件的,是有可能这样去做的。再加上军转民,把军工转成民用工业过程当中,也提供了这种机会,就是转变投资方向的机会。所以,我觉得种种迹象,客观的环境,实际上1945年到1946年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的。

粮食问题和冷战使斯大林退回到老路上去

        当然这个事情没有完成,为什么?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粮食出问题了,就是1946年,欧洲普遍发生了旱灾,这个旱灾到了1947年春天的时候,已经影响非常大。苏联两次大的饥荒,一个是1932年全盘集体化完成以后,大饥荒,饿死多少人,特别是乌克兰,乌克兰是个产粮区,乌克兰一没有,全国就没了。再就是1946年到1947年,一出问题还得靠集体农庄,还得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这会儿开始了身份证制度,不能出村,严厉的镇压,有一个农民偷了一根黄瓜判了15年,饿死人,人吃人的现象特别普遍。他为了要保护大城市,而且还要顾及到他的势力范围的其他国家,像捷克斯洛伐克,1947年给捷克斯洛伐克60万吨,先拨了10万吨,为什么呢?因为你不给美国就给了,美国给,捷克斯洛伐克跟你就离心离德了。我看当时老百姓写的信,他们都不理解,我们还吃不上饭呢,为什么给捷克斯洛伐克那么多粮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只能一个是加强集体农庄,再一个就是征购,这又回到全盘集体化了。

        二是冷战,冷战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在这简单说。其实斯大林是不愿意跟美国人对抗的,他本来对战后的“雅尔塔格局”非常满意,这个战后安排基本满足了苏联的安全需要。但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外交事件,牵涉到伊朗、土耳其和希腊三大危机。美国人认为这三件事都是苏联人扩张的罪证。其实不然,今天我就不讲了。到什么时候斯大林就不能忍让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推出使欧洲经济在美元贷款下得以复兴,对苏联的东欧卫星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马歇尔计划前头先出了一个事,法国共X产X党跟意大利共X产X党被赶出了政府,这个已经预示了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失败,跟着中国内战的爆发。这些事让斯大林感觉到开放政策是不行的,让各国搞多党制,搞选举,最后吃亏的还是我,说不行。所以,他采取了两招儿,第一招是共X产X党跟社会党合并,叫两党合并。第二招叫一党专政,这就是1947年成立共X产X党情报局定的这么个任务,差不多到1949年基本上完成了。

        冷战的爆发,结束了苏联有可能走另外一条发展道路的机会,所以从1947年10月份以后,苏联基本上逐步又回到原来的斯大林的体制,而且不但在国内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僵化,而且把它推到了整个东欧,这就是1949年到1952年的东欧全盘苏化的过程。

        这个时候斯大林又提出一个口号,就是社会主义只有一条路,就是苏联式的道路,差不多到1952年苏共十九大召开的时候,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完全是苏联式的道路了,到这个时候,斯大林的模式进一步僵化,而且进一步扩大。

         战后,这是一次机会,我认为这次机会没有抓住,一个是粮食问题,因为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俄国人。第二个是美国人,美国的政策对于斯大林来讲是一种威胁,他为了抵制这种威胁,他最熟悉的还是原来那套东西,再加上整个党内的思维本来也没有完全转过来,我刚才讲过的都是客观存在的条件,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他要回到原来的路子上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斯大林一搞这个,大家都接受了。

赫鲁晓夫改革葬送在中国手里

        赫鲁晓夫的改革,大家谈的比较多,我就不过多的说。其实他是有一个过程的,从1954年到1955年,到苏共二十大纲领的出现,它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基本上要这样做是大家都认可的,包括批判斯大林,赫鲁晓夫从苏共二十大开始,一直到中苏分裂,到1964年,他改革的力度和方法远远不能跟后来中国的改革比较。这个过程就不细说了,主要是他为什么失败?我觉得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第一、赫鲁晓夫本人无能,他头脑不是特别清楚,他知道一定要改,因为到1953年的时候,大家吃不上喝不上,住房莫斯科0.4平米,谁受得了。农业问题一直没解决,整个社会的紧张状态,冤假错案,群众的不满等等,所以他必须得改,但是这个路究竟怎么走,他不是很清楚。

        第二、他缺乏政治经验。这一点主要是反映在斯大林的问题上,他的做法造成了很多人的反感,造成了整个东欧,包括苏联党内的混乱,这比邓@xiao@平差远了,邓@xiao@平也把毛 泽 东所有的东西都改了,但是大旗他没放下,赫鲁晓夫还没改呢,先把旗子给撩下了,这不是招人恨吗,所以他很不策略,所以树敌过多。

        但是,第三,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起了阻碍的作用,因为1956年的时候,中国跟苏联意见是吻合的,苏联提出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口号,提出先发展轻工业,加强农业投资,提出工业布局改革,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所有这些,跟中 共八大的纲领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苏联领导人当时的想法是把和平共处,缓和这个政策是作为一个战略推行的,而毛那会儿是个策略,因为朝鲜战争打的不行了,你不能老打下去吧,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结束印度支那战争,在越南划了十七度线,逼迫越南共X产X党发起了南方解放区。

        所以,那个时候中国是个策略,到了1957年变了,因为1957年形势好了,中国“一五”计划业完成了,苏联连续三年农业丰收,粮食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核潜艇下水,人造卫星上天,这是美国人都没做到的,那会儿莫斯科会议的时候做了一个判断,说现在社会主义的力量已经超过资本主义。

        这时候分歧开始出来了,赫鲁晓夫说,既然我们的力量都超过帝国主义了,那咱们就不需要战争了,我们跟他们谈就能战胜他们,我们靠制度的优势就可以战胜资本主义。毛 泽 东在会上说,不对,正好相反,既然力量都超过他了,跟他谈什么,跟他打就完了,把他消灭就完了,我们现在完全有能力消灭资本主义,这样中苏的政策开始发生分歧。跟着就是在国内政策,中国搞大跃进,人民公社,苏联就说你们这不行,这是急躁冒进,中国说你们这计划经济按部就班,什么时候到共产主义。大跃进咱们说的是超英赶美,其实内部就是赶超苏联,毛 泽 东多少次讲话都是这么讲的。这个时候在对内对外政策上都发生了分歧以后,毛就越来越看不惯赫鲁晓夫,当然赫鲁晓夫也确实有自己的很多问题。

        实际上,赫鲁晓夫下台,中苏分裂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中苏分裂,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其结果是阻断了苏联改革的道路。

勃列日涅夫时期斯大林体制固化

        这样子,后面就走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到了6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已经经历了,刚才讲的建国初期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军事共产主义,有三年的经历,新经济政策有五六年的经历,这两个模式选择到斯大林,最后确定了军事共产主义,到1936年定型,后来又发展。再后来的历史过程当中,其实有两次机会,一次机会是被美国人给阻断了,一次机会是被中国人给阻断了。苏联的发展模式,虽然表现为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模式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时期统治时间最长,将近20年,从1964年到1982年,如果比较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平稳的时代。从俄国档案里头能够透露这么一个数字,赫鲁晓夫掌权的10年,发生的共和国一级的社会动荡9次,9次里头6次使用的是暴力手段解决的,就是靠军队或者警察,包括1956年批斯大林时发生的格鲁吉亚暴动,也是靠军队去处理的。勃列日涅夫20年,发生了11次也是同一个级别的,这11次动乱当中只有3次动用了武装力量,其他都是和平解决的。 这说明什么呢?第一,说明进步了,不是说什么都用暴力去解决,特别是到70年代后期的时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理念的转变,不能什么事都像斯大林逮着人给枪毙,后来大部分就驱逐了,像萨哈罗夫,反对党中央的送出国就算了,所以社会显得稳定。但是稳定也有问题,因为他掩盖了很多矛盾,你看不出来,不像赫鲁晓夫那会儿,一会儿思想动荡,一会儿社会动荡,好像问题很多,勃列日涅夫时期,好像问题很少,实际上问题都沉淀在社会当中,表面上看不出来。现在苏联档案特别多,还有专门苏联反革命事件审判的统计,其实到后来少了,比赫鲁晓夫时期还少,最多的是斯大林时期,它是社会被压抑。你看索尔仁尼琴的档案,连索尔仁尼琴跟谁说了什么话,他去见了谁,克格勃全有纪录。他到后期对社会的控制极其严密,所以表面上显得很稳定,闹事闹不起来,他事先就给你化解了。这个并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就没了,所以这提醒人们一个什么事呢?就是稳定未必是好事,至少苏联那个历史是这么显示出来的,稳定了20年,突然一夜之间崩塌了,这反而使很多人看不到问题了,以为太平无事,实际上在稳定的这么多年里头,经济体制开始倒退。

苏联体制已经板结化,无法改革成功

        苏联跟中国不一样,其实毛客观上对改@革@开@放也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就因为毛 泽 东的捣乱,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就没建立起来。毛不是说要反对计划经济体制,他只是觉得四平八稳的搞什么平衡,用不着平衡嘛,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发挥人的主观动能性,什么人多热情高,干劲大。你看,“一五”计划不是中国人搞的,是苏联人搞的,“二五”计划到完成的时候,那计划指标还没制定出来呢,“三五”计划,好不容易李先念、周en来他们搞了一个,到63年毛给甩一边不要了,人家原来搞了一个以吃穿用为主的“三五”计划,毛改变战略,要打仗,所以他搞了个以战备为主的“三五”计划。“四五”计划就进入文化大革命了,所以中国哪有什么计划经济,而且计划老变,大部分的指标都是到计划完成的时候最后核定的,原来是计划多少应该完成多少,苏联是这样,完不成进监狱,那是法律,中国是看看差不多就这些,行,咱们计划就这数,那叫什么计划经济。所以,中国抛弃计划经济比较容易,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这一点毛 泽 东是做了很大的工作。

        但是,苏联就不行,其实苏联的改革也不是戈尔巴乔夫开始的,是安德罗波夫,农业集体承包制是安德罗波夫提出来的,他上台第一年就搞集体承包,跟中国比比,中国只不过是个人承包制,他是集体承包制。然后,第二年就开始试点,在工业、农业,结果没有一个试点能搞下去,全都拒绝,因为它已经完全板结化了,你动一点就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谁都动不了,这是从计划经济的角度,这种网状的结构,所以他推不下去了,根深蒂固,这路非得走到死胡同里去不可。

        再一个,勃列日涅夫时期应该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官僚阶层的形成,它这个三驾马车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形成了一个什么状态呢?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斯大林那样,甚至没有一个人能像赫鲁晓夫那样独断专行。我觉得勃列日涅夫这个人很无能,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但是这个结构非常好,总是那么一个集体寡头的官僚统治。这个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现在中国人还很缺乏研究,而且它是怎么贯到基层党组织的,我个人这方面材料看的不多,但是这个问题是特别值得研究的。还有一个是社会控制的问题,现在这方面的材料倒是不少,有一本书是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骚动的调查报告,这也是很值得做的。

        对苏联历史的这段回顾,我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可能是历史的选择,但是能不能走出来,是你自己的选择,何况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我个人来讲,我不是搞现实研究的,也不是专门搞理论研究的,有些问题恐怕单纯做历史研究未必能回答的了,可以进一步思考。
发表于 2013-5-14 05: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发表于 2013-5-14 14: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在一路上看了篇文章,说苏联的体制提拔的是唯唯诺诺媚上欺下的人,而正直有原则的人不是被杀,被流放,就是流亡国外。可以想象,这样的官僚体制肯定做不出什么高瞻远瞩的改革的。即使有些人看到改革的需要,也不会/无力坚持。
发表于 2013-5-14 23: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belle 发表于 2013-5-14 14:24
以前在一路上看了篇文章,说苏联的体制提拔的是唯唯诺诺媚上欺下的人,而正直有原则的人不是被杀,被流放, ...

中国也一样,正直有原则的人经过镇反肃反三反五反四清反右社教文革之后,剩不下几个了。
发表于 2013-5-15 00: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kaleege 发表于 2013-5-14 23:47
中国也一样,正直有原则的人经过镇反肃反三反五反四清反右社教文革之后,剩不下几个了。 ...

袁腾飞说的,聪明,正直,党性,一个人只能居其二,不能全占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二港湾

GMT-5, 2024-5-15 01:26 , Processed in 0.02406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