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港湾, 华人休闲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62|回复: 4

益生菌: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5 16: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效的医疗》是德国医生尤格.布来克所著。这本书给我们揭露了现代医疗领域触目惊心的一幕,我们绝对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医学病理知识,来应对医生带给我们的不真实信息。
医生出身的布来克勇敢的揭开了医疗领域的“灰色面纱”。他在书中揭示了医疗领域的种种“潜规则”。这些“潜规则”常常残酷无情地侵害着无数的患者和家属。在欧美国家,一些不透明、不清晰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大众所怀疑和摈弃。
大众对医院司空见惯的麻木与蒙蔽,竟然一相情愿的痴迷和信任。
在患者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别疾病的治愈,究竟是成堆的药品和外科手术的作用,还是身体自我康复的结果。
全世界25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医学论文,但其中70%研究结果都不公之于众——因为这些论文反映的是现代医疗的负面和弊端,是医疗界的“雷区”,一旦公布对医疗机构非常不利。
这是一个谎言,很多时候,它欺骗了生命,更多时候,它自欺欺人。从脊柱手术的神话,到心脏手术的误导;从无奈的腰痛,到以痛苦出名的化疗,都令人忧虑。
人们知道的信息越少,接受无效治疗的情形也就越频繁,无知还会带来恐惧。
10多年前,有一种“心脏激光手术”,是在跳动的心脏上烧灼出20—30个小洞,让血管得以再生来改善心肌供氧,这项手术的创立者是瑞士克劳茨林心脏外科首席医生迪克.马斯。这项手术在欧洲曾经疯狂盛行,后来经英国专家反复论证,此项手术并没有比仅仅服药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但手术费用却非常之高。
“心脏旁路搭桥手术”后来也被证明,术后弊端百出,生存率仍然低于没有做此手术的患者。
而“心脏支架手术”的状况就更令人担忧了,德国莱比锡医院的外科专家做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他们将100位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5%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手术安装支架,另一组不手术而每天锻炼身体。一年后,手术组的康复率70%,而没有做手术组的康复率却达到88%。
像这样的实验结果和数据,医疗机构是极不情愿公布于众的,因为这些心脏手术带来的高额收入是医院和医生都无法抵御的“诱惑”,从医的职业道德在强大的利润面前摇摇欲坠。
没有高尚的品格和信仰,当了医生就是对这个神圣职业的亵渎。患者把人类最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这个“神圣的人”,而这个人却对患者的生命不屑一顾。
“椎间盘切除术”已被证实有四成是失败的,甚至术后病情恶化的达到了12%。英国在一次外科医生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对220位外科医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220位医生没有一位愿意因腰痛而接受手术治疗的。
像腰椎间盘突出这样的“顽症”,其实也都可以凭自身而慢慢恢复。英国的柯拉马医生强调,脊柱本身有惊人的自愈能力,免疫系统的细胞会将从椎间盘脱出的物质视为异物,通过酵素或酶加以溶解。这就是自愈作用,但这需要一些时间。医生永远也不会这样的告诉患者,医生会说这种病永远不可逆转,就像高血压和糖尿病所谓的“永不治愈”之类的谎言一样。
对大多数腰痛者,最好的办法或许简单明了—— 什么都不要做。
波鸿大学的脊柱外科专家柯拉马就建议,饱受折磨的患者(在与医生探讨后)尽可能保持正常生活方式。只要过两个月,就会有九成患者明显改善。一年后,有所改善者可达99%。柯拉马认为:“大家应该提防,不要让患者因多余或不必要的手术留下顽疾”。
一旦用核磁共振影像检查,连不会有腰痛的人也会缺陷毕露:正常人约三分之二的人有椎间盘突出,三分之一的人甚至有椎弓断裂,咋一听多可怕!
腰背部位这种混乱不明的状况,助长了有缺陷的诊断及多余的手术。
在一项研究中,曾有放射科人员提供X光片及电脑断层CT影像片,供脊柱外科医生们判断。这些医生认为,有超过三成的病例显示若干病理变化,因此建议进行手术。不过他们被耍弄了:这些照片其实都来自于身体健全的学生。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狄欧教授对于这种“诊断术”的流行,感到十分惊讶。
许多治疗方案虽然缺乏效果,但也由于人体天然的自愈能力而得到莫名其妙的认同,乃至出名。
若干病症其实会自行消退,所以实际上是靠人体的自愈力而恢复的。感冒时,找好医生是7天康复,不找医生是一个星期,遇到不好的医生则需要拖延了。
即使患者因这种自愈力而病情得以改善,但患者自己和医生还是会归功于医疗措施。例如一些关节炎,在进行治疗的病患中,约有35%的关节炎患者不论做了什么,都会自动康复。
戴听诊器的某位人士的关切和抚慰、吞服五颜六色的胶囊,以及手术前准备工作带来的心安,都可能使患者的健康大为改善。
这种医疗的暗示力量,在巴金森氏症患者上尤为明显。神经外科医生在该患者面前假装进行手术,轻轻刮动其头皮,经历了这种“假手术”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就真的感到病情好转。类似的,只服用安慰剂的心血管病患者,比未吞服安慰剂的对照组患者,其死亡率真的还来得低。
安慰剂效应的产生,可以说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体的自愈力:人一旦开始感到需要帮助,可能就启动了自身的修复能力,以及类似药物引起的生化反应。另外,在负面的预期下,也可能出现负面的效应。
在美国,医院开列的处方中约有三分之一纯属安慰剂;根据在以色列的问卷调查,有6成的受访医生和护理师刻意开列安慰剂作处方。
在医药领域,有一种盛行的骗术就是“假研发”。其操作方式是,药品研究人员直接仿制对手的上市药物。尽管化学成分的些许改变不会带来明显的额外效果,但已足以构成申请专利的条件,从而以昂贵的垄断价格和新型制剂的姿态上市。这种欺骗伎俩是多么的可耻。
在重视权威的医疗界和临床研究中,往往要等到欺诈大师过世后,其咒语才得以解除。
世界卫生组织明列为不可缺少的药品种类仅有325项;其中有9成以上能够可靠地用来诊疗,且没有什么危险。然而仅德国就有50000种成药充斥在市场上。
患者在看病过程中,真正的“实话”医生往往不见得与患者透露,但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然而,这个“最佳治疗”若失去利润时,医生就会将其弃之一旁,然后生动地对患者和家属讲解他的“权威方案”。
很多患者的早期病症往往非常轻微,但经医生对病情的过度“渲染”,患者不得不做较大的检查与治疗,结果带来了对健康的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身体健康受到巨大的摧残,患者一直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医生的“忠实提款机”。
痔疾乃是一种受到渲染的病症,通常是被设想出来的,因受到错误的治疗而导致“无病而发”或恶化。 这些“肛门治疗专家”通常只是让病情更加雪上加霜,以赢得更多的时间来“讨价”病情。
在癌症的诊疗上,人们通常更显恐慌,更希望能用生命中最后的力气抓住一棵救命稻草,而医生们在这上面却能赚来更丰厚、更稳定的金钱。
哈佛医学院的朱达.福克曼和拉格哈.卡卢里指出:“大部分人都有些许肿瘤而不自知。” 癌细胞存在于绝大多数人身体的某个角落——即使你的身体处在最佳状态也是如此。
几乎所有年长者体内都会有若干肿瘤,且只有极少数才具危险;而使事情复杂化的正是这种肿瘤特性。早期发现固然给一些人带来康复,但若干多余的诊疗也为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损害。
癌症并不像医生说的那么可怕,即便晚期癌症都有很多保持稳定而不发作的,只要不去轻易“打搅”癌肿与免疫系统的“平衡对峙”状态。
医生对病情的过度渲染,实则是为了口袋里的利润。某些医生极不情愿为患者开出“有效平价”的治疗方案,放掉利润的医生等于是做了“无用功”。无良医生追求的是治疗利润的“最大化”,而对于患者的康复他们本无兴趣。
对于化疗,20世纪90年代初,亚培尔医生就开始揭开这方面的疮疤。这位学者费时一年,整理了数千份有关化疗的出版文献。他语出惊人地表示:“就大部分肿瘤而言,都不存在明显证据能说明化疗(尤其是日益普遍的高剂量治疗)可延长寿命,或改善生活质量。”
知名肿瘤学者们都同意以下的断言:化疗的推广并不具有遏制作用。或许,正因医生们不愿意明白地告诉患者,自己对他们的癌症已束手无策,所以化疗才变成医疗的信条乃至教条。较典型的像是一些病患资讯中所刊载的句子:“新型药物的进一步研发,能为肿瘤化疗效果带来持续的改进。”
这种所谓一切都能不断改进的印象,也在公共舆论中不断强化;医生们口中的症状缓解,患者则理解成延长生命。这样的信条使医生和病人双方皆大欢喜,因为它替所有人保留了希望。妇科医生贾格尔指出:“医生很高兴能提供某些东西,患者也很乐意获得某些东西,而整个医疗产业也“不言自明”且乐在其中。”
在妇科病中,子宫切除术最常见的理由是出现肿瘤。这种绝大多数良性的子宫肌瘤,会在两到三成的妇女身上出现。它通常不会引起痛感,不会被察觉。雌激素(女性荷尔蒙)会助长这种肌瘤。更年期女性身体的雌激素分泌会减少,于是肌瘤就会停止生长,甚至会萎缩。穆勒医生指出,这种正常、良好的自然过程却被制药业推广的“激素补充疗法”而打断。“雌激素若持续补充供应,肌瘤就会继续生长,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疼痛和对临近组织的影响,手术切除子宫也在所难免。”
无效的医疗就是靠这种方式来开发需求:将更年期的自然过程被人为地转化为需要治疗的状态,雌激素治疗提高了子宫切除术的需求。手术量的尽可能增加,正是外科医生的意向所在。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505/66554/23801.html

发表于 2015-5-25 17: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数据太惊人,不敢相信
发表于 2015-5-27 06: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archers 发表于 2015-5-25 17:12
这些数据太惊人,不敢相信

哎呀,畅销书嘛,符合读者猎奇的心理。
发表于 2015-5-27 06: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嘉君所知甚少,唯善学。
[size=0.9em]Epilepsy千北贺晓磊 [url=]等人赞同[/url]


这个问题~~~~竟然连我的炒鸡大粉丝 @钟文(基于去年知乎年度数据,23333……)也没有邀请我,感觉好失落的说。出于专业关系,市面上只要不是太老的和医学/健康/卫生(不包括纯专业和纯通俗读物)书籍我都差不多看完了,这本书不例外。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中国出版社很好地抓住了中国读者的G点,将书名Heillose Medizin翻译成了无效的医疗,这个翻译其实并不准确,我和德语打过3年的交道(目前半荒废中),其实作者本人说的是医学实践(的目前状态)令人失望,Heillose这个词的情感并没有”无效/错误“那么强,等同于汉语中”令人失望“这个层次才是比较靠谱的。

所以,在”令人失望“这个层面上,作者说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我需要强调,作者的角度其实是非医学的,也就是说,他所说的”令人失望“并不是针对医疗手段/决策/技术本身来说的,作者实际上想说的是”非医学因素”(医患沟通障碍、过度治疗,经济利益…等等)让现在的医学实践活动”令人失望“

所以,从这本书看出“医生/医疗技术完全值得质疑、医生思想/行为很功利”之类结论的同学,你们太忧国忧民了,要不考虑去和重修一下读书方法?

接下来,我对术中的内容详细分析一下(”第几部分“是我自己分的,不是作者的目录,请大家注意)。

第一部分
本书1-4章探讨了“医学实践的现状“,作者七零八碎吐槽了很多,但是在我看来,他着重指出的其实也就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非常普遍,国外有,国内也有,读者诸君口下留情,不要乱吐槽我们可怜的医务工作人员了,好么?

1. 医患沟通缺乏人文关怀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探讨的意义。要是为医生开脱,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比如工作繁忙、压力大等等。我这里想要强调的是,作者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确实是值得医生反思的,反思要点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我们的医生有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呢?我看并没有吧!国外有很多医生对“作为患者的医生”进行过探讨(以论文形式),但是这块内容在国内则基本处于缺位状态,仅有少量田野调查(field survey),难以形成一种“气候”,更不用说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了。我最近刚刚读完疾病与治疗 (豆瓣)这本书,更多我关于这一点的观点,可以关注我的专栏,我会以书书评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2. 技术驱动下的诊疗机械化(学院派风格)
这个问题,国外情况不太了解,但是国内是非常明显的,在国内,我更愿意把国内的学院派诊疗风格(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国内没有真正的”学院派风格“)定义为”套餐“诊疗风格,临床上一众发烧患者来就诊,基本上诊、疗措施没有差异(当然,有些医生可能认为,发热不就是那个流程么),简直流水线操作。最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上海儿童医院开始推行”诊前化验“(儿童医院推出“诊前化验”)这个措施?我个人认为这个措施虽然有万不得已的苦衷,但是实际上,深思一下,我还是比较担心”学院派风格“占上风的情况出现的——这意味着,医生更加流于操作工,无论对患者还是他本身来说,都没有好处,学院派风格异化为套餐诊疗风格,受害者最终还是作为操作工的医生和当然的患者(沟通更加不畅、医疗矛盾等等)。

3. 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表面上的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这个是这本书的观点,其实还有其他因素,就国内环境来看,”避责“也是重要且真正值得探讨的原因之一。经济利益这个点,没什么好多说或者多指责的,医生并不是和其他行业不同的职业,其趋向于寻找趋益,再正常不过了——尤其在我们国家,医生劳动价值极为扭曲的体制下,医生的趋利性会很大程度地被妖魔化。当然国家是意识到的,也是正在采取措施的,抓的人也是很多的。我是抱有希望的,而且在我的一干同学中,大多对此有着明确的态度,未来作为我们年轻医生主导的医疗圈,是会好的。话说回来,关于过度医疗,我暂时还没有过多的话语来说,昨天刚买了书,大概我读完后,也会以书评形式和大家分享吧。

第二部分
本书第5章开始到第11章都是个案讨论了,用以强化前面几章作者的观点。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作者举例生动,但是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这里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还有一些看似”合理“实际上是可以合理说服的论点。具体个案,我就不反驳了,我只是举几个例子,读者诸君自己判断吧。读书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路也理解,万万不可人云亦云。

1. 越贵越无效
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直观上,有一些肿瘤药物确实很贵,比如索拉菲尼,每天均价得4000左右,但是患者用药以后,从统计角度来看,其实也就是多活几个月。但是啊,我能说——好端端的一个人,吃了你这4000一天的药,却吃死了——这种不讲过程只看结果的话,本身就是缺乏判断的。

当然,有没有越贵越无效的药物吗?有没有骗局?当然有了,比如”某灵芝宝“、”某抗癌灵“,总有不良的人去欺骗去忽悠,也总有人被欺骗被忽悠。事实上,贵有贵的原因(研发是大头),而无效也不是普通人认为的那种“无效”。

比如索拉菲尼吧,这么多大牛医生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制订出《指南》,认为化疗失败的肝癌,再往后化疗也没用了,只能试试看索拉菲尼,否则临床上就是没有药了,但是医生能说“你完蛋了,只有等着死了”这种话么?

2. 造出来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确实不是病——假如它没有对你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的话,预防或者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其实是避免可能影响正常生活的状况发生。这里存在着风险受益评估问题,是否需要干预,当然可以由自己评估,但是我作为普通人,可不会傻到不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如果医生认为你需要干预,而你坚持认为不要干预…

那么…

就是不干预,就不干预,就不干预,哎呦,我的大腿怎么断了……

拜托,请相信专业医生的话好么?

反过来说,正因为骨质疏松处于我说的那种病和非病状态中间,确实会有一些基于营销的手段对医生的判断造成干扰。这样的话,问题其实又回到了“过度医疗”上——作者也是这个意思,大家不能说看完了这本书,就真的以为骨质疏松是造出来的了。

3. 过度诊断的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越多越多的医生开始偏向于观察而非积极治疗,这个其实是和一些长期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所契合的——也就是说,临床越来约认可,大多数前列腺癌病程足够长、病情足够温和,干预的风险受益未必那么高,可以不“积极干预”。如果将先前医生的诊疗措施认定为利益和过度医疗,稍微有点打错了地方。医学是发展的,是基于认识的,从来都不是只基于利益和避责而存在的。

其他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心血管介入治疗、基因筛查,这些东西基于市场运作,被“异化”,不能否认一定让现代医学“前途不妙”(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医疗服务本身价值极度扭曲的社会中),但是实际上医学界从来都不乏捍卫者,比如胡大一教授就反复批判过国内心血管支架滥用(国外也不少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点名过美国)的情况。

我们总是要向好的地方看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在第三部分(最后1章)中也给出了不怎么靠谱,但也算是一种方法的处方:主动掌握健康知识、主动(和医生)沟通健康疑问,但是一定不要忘记尊重专业的意见——这么伟光正,作者怎么可能认为医疗是无效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5-27 1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kaleege 发表于 2015-5-27 06:54
洪嘉君,所知甚少,唯善学。
Epilepsy、千北、贺晓磊 等人赞同

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二港湾

GMT-5, 2024-6-2 11:39 , Processed in 0.01748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